“問題油”讓人提心吊膽,有人熱衷自榨油
近期,地溝油、轉基因油事件等牽動著大眾的神經,引發人們對食用油安全的擔憂。而前段時間火爆的《舌尖上的中國2》中,也上演了“古法榨油”,也使得近日家用榨油機火爆。尤其“純天然”、“無添加”等概念,更讓市民趨之若鶩。然而,關于自榨油機的安全也爭議也不斷,專家介紹,缺乏現代化工藝的自榨油由于沒有精煉脫雜工序,油品雜質高、保質期短,安全狀況難保證。
成本不低榨油機月銷上萬臺
“自己榨油吃著放心,想吃哪種油就用哪種原料榨。”市民王先生前幾天就網購了一臺榨油機。新快報記者在淘寶網上搜索“家用榨油機”,符合條件寶貝為5400多件,價格在480元到10000元不等,熱銷區間多集中在1500元—2500元,一些銷量好的商家月銷多達上萬臺。
鄧女士剛入手了一臺1700多元榨油機,她表示“商家的宣傳有點過”,“我用了兩次,都是一斤花生仁,炒后蒸發掉水分大概10-15克。第一次得油和花生醬的混合液210克,第二次混合液205克;旌弦褐屑s有60-70%的是純花生油,還有約38克的含油量比較高的細油渣,出油率約30%。”
新快報記者走訪市場發現,超市中5升裝的花生油價格從120元到150元不等。目前花生的價格每斤4到5元,要榨5升油至少需要25斤花生,成本在100元到125元左右。自榨油成本稍低于瓶裝油,而部分商家更是宣稱“自榨油可省下一半買油錢”,明顯與事實不符。
雖然自己榨油很方便,但是不僅成本不菲而且還有市民抱怨“麻煩”。上班族丁小姐表示,榨不到2斤的花生油要候著1個多小時,還不算前后晾曬的時間,不如直接到超市買油呢。”
原料影響油品保鮮成難題
雖然榨油過程看得見,但油品的保存是個大問題。“自榨油無保質期,前段時間自家榨的油放廚房沒多久,表面就起了泡沫,搖晃了一下還很渾濁,雖然聞起來沒有異味,但還是把油扔了。”全職媽媽孫女士在微博中抱怨。
業內人士表示,由于家用榨油機榨油只采用了商品油最原始的一道工序,為純物理的壓榨工藝,是沒有經過精煉加工的初級油,含雜質多且易氧化變質,因此不宜長期儲存。
對此,專家建議,家庭自榨油盡量每次少做一些,以免長期放置造成氧化、變質。此外,由于自榨油沒有檢測手段,兒童體質又較為敏感,建議有小孩的家庭盡量少食用自榨油。
而在原料的選擇上也是大有學問,應盡量選取當季的新鮮花生、芝麻、大豆等,挑出霉變、黑斑等不合格的原料,在不能借助檢測手段的情況下,至少要保證原料品質及安全。
另外,在制作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衛生,將用具嚴格消毒,不要讓食用油受設備污染。
專家: 自榨油品控難把握
網售榨油機的火爆后,更有消息傳出“家用榨油機當心榨出致癌油”,也引起了網民的討論。中國農業大學作物栽培與耕作系教授梁振興認為,家用榨油機的壓榨方法基于傳統土制法,為物理壓榨,本身并沒有問題,但其主要風險存在于榨油原料的品質控制上。
另外,在制作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衛生,將用具嚴格消毒,不要讓食用油受設備污染。
專家: 自榨油品控難把握
網售榨油機的火爆后,更有消息傳出“家用榨油機當心榨出致癌油”,也引起了網民的討論。中國農業大學作物栽培與耕作系教授梁振興認為,家用榨油機的壓榨方法基于傳統土制法,為物理壓榨,本身并沒有問題,但其主要風險存在于榨油原料的品質控制上。
“拿花生舉例,如原料霉變就可能含有黃曲霉素,以此原料榨出的油黃曲霉素可能嚴重超標。而花生等榨油原材料是否霉變不能單從肉眼觀察,有的外表正常,但內部已出現黃曲霉素,而自榨油缺乏處理黃曲霉素等有害物質的工藝,即使自己選料,也可能出現黃曲霉素超標的情況”。
松鼠會科普作家云無心日前在其新浪認證微博上寫了一篇題為《土榨油,優勢微弱但風險不小》的文章,他在文章中說到,自榨油除含黃曲霉素之外,在高溫處理過程中會形成一些苯并芘,也是致癌物之一。另外,云無心還認為自榨油的煙點低,冒煙會產生對眼睛和呼吸道有很強的刺激作用的有害物質。
據記者了解,正規榨油廠供應市場銷售的食用油為“六脫油”,有脫磷、脫酸、脫膠、脫色、脫臭、脫蠟等工序,能去除農藥、雜質及其他有害物質,對原料的農殘、霉變及轉基因產品等均有嚴格把關,家庭榨油機則無法保證這些工藝要求。
“在油的精煉過程中,大多數黃曲霉毒素會被去掉,所以精煉油并不容易出現黃毒霉毒素超標。而自榨油不進行精煉,超標的可能性就很大”, 云無心表示,對于食品應該在安全的前提下考慮營養,“粗油冒煙所帶來的危害,苯并芘、黃曲霉毒素帶來的風險,都無法消除。對于爆炒或煎炸,精煉油應該是更好的選擇。”